1939年4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無極縣,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被譽為測繪界的“工人師傅”,現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1962年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1987年成為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教授級工程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本文根據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教授張新長在國地云講堂所作報告《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數字孿生與元宇宙》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時空數據及時空智能,是‘雙智’建設各個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和技術支撐。
3月18日,由中國測繪學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指導,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市測繪研究院、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二屆新型基礎測繪高峰論壇”以視頻直播的方式在“云端”舉行。
非常高興參加第二屆新型基礎測繪高峰論壇,與各位同仁在線上云端相見。首先,我謹代表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對高峰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蒞臨高峰論壇的各位領導、專家、來賓、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歡迎!對主辦本次高峰論壇的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
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
2022年3月14日,騰訊智慧交通、騰訊研究院在央視網支持下,共同舉辦了“以應用場景為驅動,建設以人為本的‘雙智’城市——‘雙智’建設專家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
近日,武漢大學自研的衛星“啟明星”發射升空,引起廣泛關注。除了發射本身創紀錄的“一箭多星”外,就是“啟明星”身上的特殊標簽——它是一顆以50名博士、碩士、本科生“混編”團隊為主體,金光老師作為指導研制出來的衛星。學生們站上前臺,放手去做,老師們退后..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智慧交通、智慧導航、智慧購物,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智能化、便捷化已經深入人心,正因如此,一個全新的概念——泛在感知、智慧地球正在悄然出現,這究竟意味著什么?與我們每個人將產..
你用智慧,破解測量學的百年難題。你用心血,澆鑄強國夢的民族偉業。你是名副其實的千里眼順風耳,你的征途就是宇宙的脈動,穿越時空,傲視蒼穹!
人才強國戰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戰略之一。2021年9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致賀信指出,當前,全球數字化發展日益加快,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而這些目標的實現,亟需一大批地理信息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人類社會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構成的“人-物-事”統一復雜巨系統。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深度影響下,如何基于位置聚合泛在“人-物-事”信息,滿足社會、經濟和生活大小事件監測、管理和決策需求,是一個緊迫的難題。在位置服務、通信網絡、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
在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近 60 年的發展演進中,理論和技術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應用領域擴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體系結構、開發模式和服務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推動 GISystem 進一步向前發展,在綜述 GIS 中之“S”..
地理信息產業是以現代測繪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等技術為基礎,以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從事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的高技術服務業。自20世紀60年代地理信息系統提出以來,其應用逐漸拓展到多個行業,從產生、成長到壯大,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取..
2022年2月19日,《光明日報》第03版綜合新聞刊登了題為《【代表委員履職記】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持續為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鼓與呼》的專訪文章,原文如下:
隨著元宇宙的火爆,數字孿生概念也隨之被熱捧。但李德仁院士認為,不應將二者混為一談。
在萬物互聯驅動下,北斗通過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新技術的跨界融合,其應用范圍從衛星導航定位延伸到了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霸谌f物互聯時代,北斗的應用只受限于想象力。通過應用,北斗能讓萬物更互聯!蔽錆h大學衛星導航..
近年來,測繪地理信息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從內涵來看,測繪地理信息囊括了測繪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導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在內的多個細分學科,從外延來看,測繪地理信息應用和服務逐漸延伸到交通、水利、住建、電力、通信等多個行業和領域。
“我們測繪人要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全身心投入到‘第二個一百年’和‘新基建’的浪潮中,在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中發揮作用,為將我國建設成為國際領先的測繪科技強國貢獻力量!敝袊茖W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如是說道。
建成了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只是中國定位導航授時系統建設的一個逗號。下一步我們還要建設一個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長足發展,提供更加堅韌、更加連續、更加可靠、更加穩健的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我們把管道檢測膠囊用到深圳市1.7萬公里的排水管道中做檢測。這也不是傳統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所涉及的領域。但我們就是要把測量的業態從傳統中以地圖或提供地圖信息為主,進一步拓展到工程領域中的檢測、監測!鄙钲诖髮W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在接受中海達《定位》雜..
近日,2021(第十六屆)中國電子政務論壇暨首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正式啟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表示,政府的數字化、智能化本身會帶動城市智能化發展,城市智能化也會推動數字政府建設。
“好玩,而且肯定長壽!敝袊こ淘涸菏、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張祖勛是這么回答的。今年84高齡的他,從事科研教學已六十余載,由他來談談“當老師”這件事有足夠的信服力,只是大多數人未曾想到會收獲如此好玩的回答,還附加趣味補充說明,“有的人說,有..
國家的支持是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舉國體制為許多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助力
作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體系的開創者,李德仁被譽為中國“地球空間信息學之父”。他發明“李德仁方法”,創建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他桃李滿天下,培養了200多名博士,其中不乏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他將赤子之情根植于心、力踐于行,用實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為全人類建設的一項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從無到有,從追趕到并肩,從中國走向世界!氨倍烽W耀”的背后,離不開眾多為坐標系統和衛星定軌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見證著北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作為活躍在對地觀測領域的科學家,李德仁帶領團隊研究開發了我國航天、航空和地..
日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引發新一輪航天熱潮,空間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造福社會,也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衛星導航系統,即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間任何地點,為用戶提供全天候三維坐標和速度以及時間信息的空基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